第三次战役时,被歼灭的英军“皇家重坦克营”,这是个什么东东

发布日期:2024-12-22 04:36    点击次数:145

抗美援朝战争时,对于美、英等西方军队,我军虽然未能打成大歼灭战,但是志愿军战士靠着敢打敢冲,仍然多次取得了歼灭美、英军的团、营级规模战斗队的胜利。其中,军迷口中津津乐道的除二次战役时歼灭美军北极熊团的战斗外,另一个较著名的战例是第三次战役时志愿军第50军歼灭英军“皇家重坦克营”。

1951年2月26日,人民日报以《"皇家重坦克营"的覆灭》为题,登载了一篇由战地记者李庄、超祺传回的报道。报道中这样写道:

"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三个步兵连,歼灭了英国一个重坦克营,毙伤俘英军三百余人,缴获、击毁坦克三十一辆、装甲车一辆、牵引车及汽车二十四辆。步兵连用炸药、爆破筒、步枪、机枪和手榴弹打败装有一〇五榴弹炮的重坦克。"

这篇报道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志愿军第50军原是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改编而来,这样一支起义部队在朝鲜战场取得了歼灭装备丘吉尔重型坦克(许多自媒体语)的重坦克营,尤其令人振奋。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公开,许多人比照外军资料,认为该篇报导存在许多错误,比如按照英军当时的编制,英军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派出支援英军步兵的装甲战斗车辆,与50军战报中提到的数字并不相符,且我方战报中的歼敌人数明显大于英军阿尔特斯来复枪团第一营统计的157人的损失数,因而质疑这场战斗的战绩的真实性。

展开剩余95%

那么,50军是否歼灭了英军的“皇家重坦克营”?真实战果到底有多大?英军的“皇家重坦克营”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先来看看50军战史关于此次战斗的记载:

1951年1月3日晚,在汉城至议政府公路上的汶山里(西北距高阳3.5公里,东南距汉城1.5公里)附近的佛弥地(英军战史称HappyValley),志愿军50军149师445团1营和446团2营经过三小时激战,歼灭了英军第29旅皇家阿尔特斯来复枪团(TheRoyalUlsterRifles)第1营一部和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8thKing'sRoyalIrishHussars)直属中队全部。炸毁敌坦克和装甲车27辆、汽车3辆,缴获坦克4辆、装甲车3辆、汽车18辆、榴弹炮2门,毙、伤敌200余人,俘敌少校营长柯尼斯以下官兵227人。

战史与新闻报导相比,存在的出入一眼可见:

1、我军参战部队是两个步兵营,比新闻报道中的三个连多了一倍。

2、被歼灭的英军既有步兵也有装甲兵,而不是所谓的“皇家重坦克营”。而且,那个时候英军的主战坦克是百夫长MK3,装备的是20磅(83.4毫米)坦克炮,并没有什么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重坦克,在中东战争中大放异彩的百夫长MK5/7倒是装备了大名鼎鼎的105毫米坦克炮(L7A1),但那已是十几年后了。另外,1979年我国也引进了L7A3型105毫米坦克炮,使得我军的主战坦克威力大增。

3、我军歼灭的英军有四百余人(毙、伤、俘),比新闻报道多了一百多人。

对照新闻报导、我军战报、英军资料所反映的相关信息之不同,有必要加以厘清。

双方交战部队

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60军起义,1949年1月被整编为解放军第50军,下辖148、149、150师,3月167师(东野独立师)调归50军指挥,9月150师撤编,167师改称150师。1950年入朝时全军3.5万人。

军委本来是准备调48军加入东北边防军,但由于48军此时正分散剿匪,中南军区向军委报告50军战力与48军相当,建议调50军顶替48军。一开始50军并未加入志愿军入朝,由于战局变化,彭总方才急调50军过江。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作为起义部队,50军在第一、二次战役时表现并不好,以至在二次战役总结会上,军长曾泽生本准备挨批,彭总却看都不看他,批都懒得批了。第三次战役前,50军政委徐文烈向部队提出的口号居然是:“要敢于同敌人见面,敢于同敌人见面就是胜利。”

50军取得战斗胜利后向总部报告,彭总不仅不信,甚至发了火。这也难怪,50军前两次战役不敢与敌人见面交战,这次突然打个大胜仗,风头竟然盖过了一同出击的主力39军,盖过了东野头等主力师(二纵5师)116师。

政委徐文烈非常紧张,连忙跟149师师长金振钟说:“彭老总发火啦!谎报军情是要杀头的!你千万把战果清点清楚啊。”我军的战果统计相当严谨,例如志愿军首战美军的云山战斗,39军统计的战果是歼敌1800余名,而美军则说损失了两千多,那多出来的几百人也不知死哪儿去了。

复核后的战果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谎报。彭总大喜,在1月11日通电表扬:“我五十军一四九师四四六团此种果敢战斗行动,值得全军学习,特通令表扬。”从此,50军在兄弟部队面前终于抬起了头,曾泽生也不再说不当军长要去38军当炊事员的话了。

英军方面,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军首先将在香港的英27旅汰新留老派往朝鲜,又将澳大利亚营、加拿大营、新西兰炮兵团、印度野战医院等编入,实为英联邦旅。1950年底,英国从本土派29旅前往朝鲜。1951年英军又将驻香港的英28旅派往朝鲜替换遭受重创的英27旅。其后,以英29旅、28旅、加拿大旅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部队和印度野战医院等组成英联邦师直至停战。战争期间,部分美军、南朝鲜军的一些分队也经常划归英军指挥,如第一次战役美野战榴弹炮兵第61营被歼灭时即配属英27旅指挥。

从香港出发的英27旅阿盖尔营

二战爆发时,第29旅是驻埃及的常备部队。之后老29旅改为第22步兵旅,1940年7月在英国本土组建了新的第29独立步兵旅,1942年起从东非转到印度和缅甸直到二战结束。1949年英29旅重建,朝鲜战争爆发后从本土出发,于1950年12月登陆朝鲜半岛。其麾下部队囊括了不少精锐,都是英军中的王牌部队,包括皇家诺森伯兰燧发枪团第1营、格洛斯特郡团第1营(皇家双徽营)、皇家阿尔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第8皇家爱尔兰骠骑兵团、第7皇家坦克团C中队,以及皇家炮兵第45野战团、第55皇家突击工兵中队、第11轻型防空连和第170迫击炮连和后勤以及野战医院等支援单位。

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部队

英军的编制不仅和我军迥异,与美军、苏军、德军、日军相比也大有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陆军的基本战术单位是"团"(Regiment),每个团下辖两个营,其中一个营在海外服役,另一个营则留在本土,负责为海外部署的营及时提供人员补充。1916年,时任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元帅对部队编制和兵役制度进行了改革,把所有一线部队全部变成"师(Division)-旅(Brigade)-营(battalion)"的体制。原来的"团"(Regiment)除了第一营配属各旅作战外,其余部分作为国防动员单位,负责征兵、新兵训练和行政工作。

英联邦军队的编制也仿效其宗主国,不过,英军的营编制大,不能参照我军及美、苏军队的营来理解,其兵员多为一千多人(如澳大利亚营有1400人),大致相当于我军一个小团或者加强营。

50军的翻身仗

1951年1月1日,第三次战役打响。彭德怀给50军的任务是:在高浪浦里以东与39军配合,渡过临津江,攻歼韩军第1师团。1日当天,39军率先突破,50军随后在39军有力策应下渡过临津江,可仅攻击前进了2公里。直到此时,50军仍然没有多大起色。

1月2日,志愿军当面的敌军已全线溃败。韩先楚给50军下令:“立即向高阳攻击前进。”高阳,位于汉城西北、议政府西南各约20公里处,可控制议政府和汶山通向汉城的主要道路,此地是英军第29旅和美军第25师的战斗分界线。其中汶山通向汉城的公路是美军第25师的撤退道路,美军派出了35团2营在高阳进行掩护;议政府经高阳到汉城的公路是英军第29旅的撤退道路,英军派出了阿尔斯特营(营长卡森上校生病,由副营长布莱克少校代理营长)在此掩护。美军阵地在左,英军阵地在右。

美、英军前面是替死鬼南朝鲜军第1师团,由于韩军一触即溃,联合国军防线动摇,美军第25师师长基恩少将大发雷霆,命令处于二线的美25师和英29旅发动反击。此时,漫山遍野都是南朝鲜的溃军,韩军第1师团第11联队建制稍微完整,被分别配属给了美25师和英29旅,而英军则嫌弃他们是败兵,士气低落战力差,只会拖后腿,因而将韩军赶走。反击是不可能了,只能防守,英29旅进入了南朝鲜军的预备阵地,而阵地上的南朝鲜军早已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此时,美英军结合部的美军部队是美27团的K连,团主力已经撤走。

1月3日2时,志愿军50军先头部队446团1营和149师侦察连在高阳以北的碧蹄里158高地发现了美军第25师27团K连。二次战役后,彭总调40军副军长蔡正国来到50军,50军部队悄然发生着改变,而质变就在此刻开始发生。

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我军最高级别指挥员50军副军长蔡正国

此前不敢面对敌人的50军部队此时突然与敌军遭遇,且是最牛逼的美军。50军的官兵由于前两次战役没打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不起头,这会急于为自己正名,遂把一腔怒气撒向了美军。于是,149师侦察连从正面向美军发起攻击,336团1营向美军侧翼穿插包围。美27团K连看到志愿军正面冲来,侧翼又有志愿军要来抄后路,三十六计,走,跑得比南朝鲜军还要快,“......留下三门反坦克炮和一具火箭筒以及所有的弹药。"

K连的逃跑,直接影响了35团E连,他们也跑了,而E连又影响了27团1营、2营,他们也跟着跑了。然后,英29旅的侧翼就被美国人卖给了中国人。

1月3日凌晨5时30分,英军第29旅的阿尔斯特营向158高地派出由戴维斯中尉率领的侦察队,迎面撞上了刚刚打跑美国鬼子士气正高的446团1营和149师侦察连。英国人突然发现了中国人,急忙扔出手榴弹,然后,转头就跑。但是没能跑过中国人,戴维斯中尉和他的侦察兵全当了俘虏。

7时,驻守在195高地上的阿尔斯特营B连看见一群人爬上高地,边走边喊着蹩脚的英语:“我们是韩国人,不要开枪。”英国人根本分不清中国人和韩国人有什么区别。B连4排排长摩尔中尉靠过去喝令这些“韩国人”举起双手,迎接他的是一排手榴弹,摩尔被炸飞了。10分钟后,B连在迫击炮炮火掩护下逃下了195高地,446团1营无伤亡。

B连旁边的D连的士兵们,听到四周都是中国人的号子、哨子、喊叫声,也看不清中国人在哪儿,只知道连长加菲金少校和10排排长本恩中尉被中国人打伤了,11排也被击溃了,9排也跑了,只有12排还在战斗。

然后,一个中国人吹起了刺耳的喇叭,一队中国人向英军指挥所和迫击炮阵地直扑而去。而这时原本该美军第25师防御的127高地也被志愿军夺取。战线靠后位置的英军和美军大口径火炮疯狂射击,终于阻止了1营继续进攻。

446团1营和师侦察连执行的是战场侦察任务,他们从俘虏口中得知前方就是高阳,那里有大批的敌军,是美、英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现在我军主力还未赶到,他们要奋力拖住敌军,为主力赢得时间。

天亮后,美军飞机飞来了,扔下了炸弹,接着,英军在炮火掩护下向195高地发动反扑。战至13时20分,195高地的1营1连只剩17人,撤至158高地东的无名高地会同2连继续阻击英军。战士们一个个倒下,时间也在一分一秒的过去,1营战士用自己的牺牲成功拖住了英军一天时间。

英国人对于能从中国人手中夺取195高地很是兴奋:“中国人,这个近乎传奇的敌人,他们打败了第8集团军,但至少在这一天,他们被打败了。”而前线最高指挥官美25师师长基恩则高兴不起来,他在忙着部署撤退:美27团占领佛弥地、127高地一线,24团先撤,随后是35团、英军第29旅,最后27团再撤出掩护阵地。分配给英军的撤退时间是17时40分至18时30分。

149师师长金振钟知道战机难得,急令各部迅速向446团1营靠拢。下午17时,金振钟带了几个参谋赶到446团1营指挥所,两次负伤的教导员躺在担架上汇报了战况。金振中当即命令446团向高阳南侧佛弥地南侧攻击,阻敌南逃;445团向195高地攻击前进。

时间在缓慢地流逝,而446团和445团的部队还是没有到位。眼看1营和侦察连创造的战机要失去,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美国人开始出来帮忙了——本该断后最后撤退的美27团自己先跑了。17时40分,在佛弥地和仙游里127高地一线的美军27团开始撤退,至18时30分,27团全部跑完。英29旅成了殿后部队,只得重新调整,阿尔斯特营要等待诺森伯兰营、格洛斯特营先撤,直到晚21时方才开始正式撤退,麦考德中尉率领的由火器连的3英寸迫击炮和维克斯机枪及装甲车加强的战斗侦察队占领掩护阵地,并最后撤退。

当英军阿尔斯特营开始撤退时,446团2营和445团1营终于赶到了,来不及部署,直接向英军冲了过去。

由于美27团提前逃跑,阿尔斯特营的左翼完全暴露的,445团1营轻易占领了127高地,并攻下对面的无名高地,在这个高地的麦考德侦察队的一支警戒分队被突然冲过来的志愿军吓傻了,乖乖举起了双手。

这个时候,强大的美国空军又出幺蛾子了。在阿尔斯特营刚刚开始撤退时,C47运输机投下了照明弹。美国人是好心,生怕天太黑,英国队友看不清道路。就在这时,志愿军的迫击炮弹准确地落到英军的行军纵队中,随后,英国人惊恐地看到数不清的中国士兵从公路两边冲了过来,明亮的照明弹为中国人指引着攻击目标。

混战中,阿尔斯特营大部分部队冲了出去,成建制被志愿军包围的是B连大部、补给连、170炮兵连一个排、C连7排、麦考德侦察队和第8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库珀上尉率领的坦克纵队,还有其他单位掉队的车辆和人员。

50军部队根本没打坦克的经验,反坦克武器也根本没有。每个班只有一根爆破筒和一个炸药包。可战士们看到坦克反而更加兴奋起来,呼啸着向坦克冲去。据446团2营营长杨树云回忆:坦克刚开来,每辆上都坐着几个英国兵,爆破组一上去,就被打掉。吸取教训后,我们先组织火力把坦克上的步兵赶下来,然后再派爆破组上去炸坦克。而英国人的回忆是:中国人冲上来,抱住坦克上步兵的双腿,就把他们拉了下去。

446团4连爆破手顾洪臣率先把先头两辆克伦威尔坦克炸毁在转弯处,英军坦克纵队一下子发生了交通堵塞。随后,英军坦克一辆接着一辆被炸毁,随着坦克装甲车辆的覆灭,战斗没了悬念,剩下的就是消灭顽抗的英军步兵和抓俘虏。

这场战斗志愿军抓了很多俘虏,英军逃出去的几个建制单位也都有被俘的。由于战场混乱,且我军沿用国内战争的经验,抓到俘虏后收缴掉武器,就让他们先待在一边。国民党军很老实,被俘虏后会乖乖地蹲在一边等待领路费,而这次战斗是行进间冲击,志愿军抓到俘虏后无暇看管就冲上去混战,也无法组织人员押送俘虏,因而许多被俘的英军又偷偷跑掉了。

英军被歼灭部队有哪些

对于50军的战绩,那些质疑声最大的是英军的装甲部队,主要是数量和型号。以及”皇家重坦克营“这个称呼。

英国的独立坦克部队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7年,它是从机枪部队重装分部(HeavyBranch)中独立出来的,当时称为"坦克部队"(TankCorps)。1923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授予其皇家称号,更名为"皇家坦克部队"(RoyalTankCorps)。1939年,英军编制调整后,"部队"(Corps)改称"团"(Regiment)并沿用至今,于是就有了"皇家坦克团"(RTRRoyalTankRegiment)的称谓。

从英军的编制来看,的确不会有"皇家重坦克营"出现在作战序列中,那么,新闻报道中的”皇家重坦克营“是怎么出来的呢?

1月3日夜间的战斗结束后,第149师政治部敌工组副组长莫若健就接到命令,连夜前去协助审讯俘虏。莫若建带着南开毕业的孙崇山一起去当翻译,一个高中生加一个大学生,捧着本《英汉词典》就开始了突击审讯。根据被俘英军的供述:

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抵达朝鲜时,共编有4个坦克中队和1个团部及直属中队。其中,每个坦克中队装备15辆百夫长CenturionMK-3坦克、2辆M3半履带装甲车、3辆野狗(Dingo)轻型装甲侦察车。团部直属中队装备4辆百夫长CenturionMK-3坦克、6辆克伦威尔(Cromwell)坦克、4辆M3半履带装甲车、15辆野狗轻型装甲车。此外,每个中队还有10辆3吨卡车和6辆1.5吨越野车以及1辆水车。

野狗(Dingo)轻型装甲侦察车

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8thKing'sRoyalIrishHussars)直属中队里面有”皇家“二字,有俘虏交待营长被击毙(不过那是个步兵营长),再结合敌情通报和俘虏交待的编制以及俘虏的数量,怎么也得是一个营级战斗队,估计他们索性临时冠以了"皇家重坦克营"的称谓。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要形成最终的战斗报告,后续还需要进一步的核实。

恰巧的是,李庄和超祺二位战地记者当时也在场,于是根据审讯俘虏的见闻,他们迅速把报道写好寄了出去。1951年2月26日报道见刊后,"皇家重坦克营"的称谓由此传遍大江南北。

而这篇报道中最明显的一个错误——"装备105榴弹炮的重坦克",则跟下面这张照片有关

50军的战报上报志愿军总部后,总部有点儿不相信,派50军摄影记者胡宝玉去战场核实拍摄的战场照片其中一张。胡宝玉标注是错误的,这是美制M1A1型155榴弹炮和M4型高速牵引车,胡宝玉让大炮瘦了身,而两位记者则可能把牵引车看成了坦克,把榴弹炮当成了坦克炮。

另一个可以确认的是,在高阳追击战中,我军没有击毁或缴获英军的百夫长MK3坦克,我方当时称之为“四十八吨逊丘伦重坦克”。英方的资料是英军百夫长坦克首次损失发生在临津江战斗中。对照志愿军的纪录,它是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由63军187师在雪马里战斗当中打掉的。

63军击毁的百夫长坦克

根据战后战场核实拍摄的照片,以及四次战役我军主动放弃汉城,1951年3月初英军再次回到汉城时拍摄的照片显示,留在原地的坦克残骸全都是克伦威尔(Cromwell)。

志愿军在佛弥地炸毁的英军A27MCromwell巡洋坦克

百夫长CenturionMK-3虽然装甲更厚实,火力更猛,但是48吨的它,发动机功率只有478千瓦,在多山地形下根本跑不快。克伦威尔虽然只有28吨,属于轻型坦克,装甲防护虽然差点,可志愿军也没有什么较好的反坦克武器,而它的发动机功率却有441千瓦,机动性明显好得多。英军是在撤退,安排克伦威尔负责殿后明显更符合战场实际。因而,直属中队的那4辆百夫长应该是先后撤了,没有被我军兜住。

再来看看被歼灭的装甲部队数量。

英方的资料很混乱,资料显示,在配合皇家阿尔斯特来复枪团1营的战斗中,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一共损失了10辆(一说12辆、14辆)克伦威尔巡洋坦克。而其中多出的部分,是从第7皇家坦克团(7thRoyalTankRegiment)抽调的,也有一说是29旅旅部侦查分队的克伦威尔坦克,也有说是第45炮兵团的克伦威尔坦克。第7皇家坦克团只有C中队参加了朝鲜战争,而且这个中队装备的全部都是ChurchillCrocodile(丘吉尔-鳄鱼)喷火坦克,因而,多出来的几辆巡洋坦克来自后两种较为可信。

当年英国的报纸上是这样说的:”All12tankswiththeUlsterswerelost.TheyincludedChurchillsandCromwells,butnotCenturions.Brencarriersandothervehicleswereabandoned.”(“全部12辆坦克以及阿尔斯特团的(一部)损失。其中包括丘吉尔坦克和克伦威尔坦克,但没有百夫长。布伦机枪运载车和其他车辆被遗弃了。”)

丘吉尔喷火坦克

英国报纸的说法也有疑问。3日上午11时,C中队派出4辆丘吉尔坦克前往支援阿尔斯特营,但是根据英方资料,在朝鲜战场上丘吉尔坦克并没有直接被志愿接击毁的纪录,第7皇家坦克团C中队只有1辆坦克因为受损后无法修复而被英国人自己炸毁。

那么,我方牺牲15人,最后由战斗英雄李光禄炸毁的那辆“喷火坦克”,到底是像英国人自己说的受损后自己炸毁的丘吉尔,还是其他什么坦克?也许就是它——志愿军缴获的美军MKIIC型喷火装甲车,这种战车在朝鲜战争期间被联合国军广泛使用。

总之,比百夫长更慢的丘吉尔是否也提前逃走了,或者被炸毁了1辆,没有更多资料,存疑。

没有了百夫长和丘吉尔,直属中队的坦克装甲车数量只有25辆,算上29旅旅部加强的几辆坦克,仍然达不到我军歼灭的34辆之数。

志愿军的汇报材料中称:“(团直属队之)机甲队、医务队各坦克二辆,借自美帝,每辆可乘10-20人。”这个就与编制表中的M3型装甲车高度吻合,只不过土八路把这个当成了坦克。

M3半履带装甲车,二战时美国给英国提供了大量M3,很多二战电影都能看到该装甲车的身影。

根据英军的纪录,皇家阿尔斯特来复枪团1营火器连一部、B连大部、C连一部在战斗中损失。根据英军俘虏供述,该营共有”重装甲车“32辆,四个步兵连各2辆,火器连有24辆。

除了M3,英军使用的装甲车主要有Daimler(戴姆勒)MKII装甲车和MKII通用运载车,二者战斗全重都是4.5吨,大于野狗装甲侦察车的3吨。火器连因为要运载重机枪和迫击炮以及配套弹药,因而使用了一定数量的通用运载车。这个装甲车,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我军来说,很容易被认为是坦克。

现在可以核算一下被围英军的装甲部队——库珀上尉指挥的坦克纵队,主力是直属中队,编制内6辆克伦威尔坦克,M3半履带车4辆,野狗装甲车15辆,另加强有29旅旅部的4--6辆克伦威尔坦克,以及第七坦克团C中队的丘吉尔坦克或者不知属于哪个单位的1辆黄蜂WaspMKIIC喷火装甲车;皇家阿尔斯特来复枪团1营B连、C连编制内4辆MKII装甲车至少有2辆被截断退路,再加上火器连的损失,以及牵引两门榴弹炮的2辆M4高速牵引车(应属于美军)。这样算来,总数34辆坦克和装甲车是可信的。

此外,当时配属英29旅作战的还有皇家野战炮兵第45团,在50军的作战报告中也提到皇家阿尔特斯来复枪团1营配属有12门火炮。为了炮兵配合战斗,在库珀装甲纵队中,还配置了炮兵观察坦克(OPTank)。所谓炮兵观察坦克是一种拆除了主炮,加装炮兵观测设备和大功率无线电通讯设备的辅助车辆,它主要用于引导炮兵火力和观察射击效果。不过,炮兵观察坦克不在一线战斗车辆的编制中,正因为此,英军俘虏交待编制时也遗漏了这辆”坦克“。

按照英军的资料,麦考德带着他的侦察队的部分人马逃了出去,补给连连长肖少校带着60多人跟随丘吉尔坦克也逃了出去,路上纠集了散兵,最后有100多人。库珀战斗群一共战死、被俘、失踪43人,阿尔斯特来复枪团1营损失157人,而这里面还不包括团属迫击炮和机枪的损失,不含其他部队的人员损失,也不含负伤人员。而美军断后的27团2营也遭到了149师的袭击,第9装甲炮兵营损失了4门M40155毫米自行火炮,这部分损失没有被志愿军列进战果。

除此之外,3日凌晨50军与美军的首战中,溃退的一部分美军跑到了英29旅的防区内,然后一同后撤。下面这张抓获英军俘虏的照片就很能说明问题,蓝色箭头所指的明显是美军装扮。而那两门155毫米榴弹炮,更是美军的装备,与美军相对应的英军同级别火炮则是140毫米加农炮,两种炮长的不一样。至于这两门美国炮怎么混到英军队伍里,至今是个谜。

综合来看,歼敌人数的事情也就清楚了。对比当年报纸的宣传,50军的战果中,坦克属于轻型坦克而非重型坦克,坦克数量接近一个坦克中队,远未到一个营,不能称为”重坦克营“。但是歼灭的其他装甲车辆、火炮则超过了一个步兵营,前后消灭的敌军人数达到加强营规模。因而,称歼灭了英、美军的一个装甲步兵营似较为贴切。

参考资料:《50军军史附件:战例选编》《五十军抗美援朝纪实》《英军阿尔斯特营朝鲜战争战史》《英军朝鲜战争战史》等

发布于:天津市

  • Previous: 上一篇:没有了
  • Next: 下一篇:没有了